行远讲座第十二讲:解焱、田德欣谈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矛盾的解决方案

作者:赵旭来源:行远书院发布时间:2018-05-14点击数:801

510日下午,中国海洋大学行远讲座第十二讲在行知楼报告厅开讲。讲座邀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解焱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保护地友好课题组副组长田德欣,联袂带来题为“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矛盾的解决方案”的讲座。讲座中,两位演讲者结合科研和野外工作经历,对解决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发展社会经济的矛盾提出了各自的见解。行远书院院长钱致榕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解焱老师作演讲

讲座分两部分进行。解焱老师首先登台,从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的关系讲起,列举实例说明生物多样性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一个人无论富裕还是贫穷,无论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都完全依赖于生物多样性提供的无价服务。”但生物多样性大量的隐形价值被忽视了,为解决一这问题,解焱在讲座中介绍了自然保护地友好模式。这种模式将生物多样性融入社会发展体系,在自然保护地周围划出友好发展区域,通过一种创新发展模式,将当地民众、保护地管理机构、社会公众、企业、科研机构都纳入保护力量。解焱说,自然保护地是人类生态安全的底线,“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已被写入十九大报告,这将对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构建和管理发挥重大作用。解焱还希望可以为这一模式建立一种全球支持体系,“如果全球都可以做到的话,那么就能在保护和发展之间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

田德欣老师作演讲

在随后的报告中,田德欣老师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阐释了保护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性。他指出:从全球来看,保护生物多样性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我们应该从人类自身出发,明确人与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谈到满足人类生存需要与自然保护地关系的问题,田德欣老师说,应该将人类的生存需求进行量化,在足够的保护地之外适度开发,就能有效缓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如果30年之后生态系统的情况不比今天差,就是很大的成果。”

讲座最后,钱致榕教授作总结致辞并主持问答环节。主讲嘉宾分别就大家关心的保护生物多样性与人们自身的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兼顾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等问题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

讲座现场

文:赵旭 图: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