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远讲座第十五讲:中山大学历史系徐坚教授讲述铜鼓与中国文明

作者:霍孟丹 刘佳睿来源:行远书换发布时间:2018-10-15点击数:1172

1011日,中国海洋大学行远讲座第十五讲在崂山校区行知楼报告厅开讲,讲座邀请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大学特聘教授徐坚,为海大师生讲述“铜鼓回响:多学科物质文化研究视野下的中国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副校长李巍然主持讲座。

徐坚教授作讲座

徐坚教授从“铜鼓非鼓:走出常识和学术迷雾”、“叩鼓遗钗:从夸富宴到星云政体”及“重新认识中国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三个层次,详述了有关铜鼓的研究历程,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完善对中国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

徐坚教授首先介绍了博物馆专家黑格尔对铜鼓的科学化研究,黑格尔提出了形态学意义上的四个铜鼓基本类型,建立起基本的铜鼓研究范式。但此范式将历史上的铜鼓视为延续不断的族群或文化的标识的预置认知是存在缺陷的。徐教授随后以《西清古鉴》为例分析了预置认知的不合理性,该书将铜鼓推定为华夏民族创造发明,并为两川百粤的非华夏族裔使用,这种“华夏遗制”与“蛮夷所用”的两难境地反映出中国传统上以古推今,以现状认识历史的做法,这种做法是站不住脚的,我们需要回到特定时期作具体分析。

人们对于铜鼓的认知一直存在迷思,铜鼓作为乐器的说法也值得推敲。徐坚教授在讲座中以西南地区出土的铜鼓为研究切入点,引入夸富宴、星云政体等概念,剖析了铜鼓的功能和用途。夸富宴指通过过度的、奢侈性地消耗财富获取社会财富分配的更大份额的方式。考古学家汪宁生提出用夸富宴的思路理解铜鼓,并将铜鼓定位为夸富宴上的一种乐器。但是徐坚教授指出,从整体性的夸富宴思路出发,结合对不同铜鼓纹样的分析和相关古籍记载的解读,可以推测出铜鼓在夸富宴上不是乐器,而是作为一种奢侈性的陈列品存在,用来展示主人雄厚的财力。

徐坚教授进一步指出,铜鼓的分布揭示出南中国和东南亚大陆地区以市场为中心的网络状青铜文明体系,这种分布模式与汤拜耶(Tambiah)提出的星云政体类似,即指由若干相对独立的政权构成的层级结构,中心霸主的控制主要是通过仪式和市场实现的。此类政体的出现则与中国山地类型有关。

徐坚教授随后阐释了山地上“另外一个中国”的概念。以往的研究认为农耕文明不能上山,但是特定的地理特征和生计方式会形成特定的社会结构和精神文化。“山地文明”就是以市场为中心,以夸富宴和库拉型威望物实现动态平衡的层级式网络结构的文明类型。徐教授强调,中国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建立在自然资源差异的基础之上,若未意识到“山地文明”,中国文明只不过是“一元多面”,只有意识到了不同区域的制度不同的存在模式,才能称得上是“多元一体”。“山地中国”“平地中国”与“海洋中国”三种类型的中国相互交织,共同构筑了中国文明的多元性。

讲座最后,徐坚教授与现场师生进行互动交流,一一解答大家对于铜鼓研究和中国文明相关问题的疑问。

来自台湾政治大学博雅书院、西安交通大学启德书院的师生聆听了讲座。

讲座现场

文:霍孟丹 刘佳睿 图:路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