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栋梁:通识教育之我见——以“大海洋”课程为例

作者:杨哲慧来源:行远书院发布时间:2023-06-27点击数:19

 

  620日,行远书院课程导师赵栋梁教授在中国海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研讨会上以《通识教育之我见——以“大海洋”课程为例》为题作报告。他结合在行远书院开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情况,提出通识教育课程应在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打开理论视野,将概念化的专业意识转化为经验性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赵栋梁教授首先梳理了通识教育的起源和概念。“通识教育”从“博雅教育”脱胎而来,其最初的目的不在训练专业技术能力,而在培养广博通达的智慧。通识教育透过基础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教导,使受教者具备良好的表达、推理、反省能力,以及对抽象艺术形式的感受能力。近二三百年来,知识急剧扩张导致专业分化日益明显,导致当下学生仅熟悉单一学科的知识体系,逐渐丧失了自我探索、批判反省以及创新突破的能力。因此,迫切需要开展通识教育改变这一现状。赵栋梁教授引用哈佛大学2004 年通识教育改革报告书中的观点强调了通识教育的目标:“我们希望教导我们的学生成为具备反思能力、学有专精、又能独立思考的人。我们相信博雅教育应该使学生发展出多元的视角,用以检视自身及世界;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知识、训练与技能,以作为终身学习的基础。

  “为什么要实施通识教育? ”赵栋梁教授指出,近20年来,中国大学教育一直存在着两个未解的困惑。一个是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另一个是北大教授钱理群之忧——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赵栋梁教授指出,这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顶尖人才的培养问题,另外一个则是涉及更加广泛的公民精英的培养问题。而通识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定盘星,能够使学生成长为具有人的主体意识,具有宏观的知识视野,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主导社会未来发展的栋梁之材,因此实施通识教育,正是解决这两大困惑的关键所在。

  “专业教育是桥墩,通识教育是桥面”。赵栋梁教授用青岛胶州湾大桥的结构来阐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他指出通识教育不是专业教育的装饰品,专业教育相当于“桥墩”——注重知识传授,而通识教育相当于“桥面”——注重能力培养,两者各有侧重,必须有机结合起来。通识教育不是专业教育的简化版,而是重构和扩展,兼顾深度和广度,是所有进阶学习的核心基础。同时,通识教育还要避免“过度专业化”和“过度肤浅化”两种极端现象。赵栋梁教授强调,知识本身在通识教育的过程中是一个载体,其内容相对宽泛,传授知识仅是手段,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对不同学科有所认识,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能力,在已有的知识平台上眺望得更远。

  赵栋梁教授以行远书院通识核心课程“大海洋”为例,介绍了通识课程的设计心得。结合通识课程“既深且广、问题导向、批判思考、能力培养”的特征,“大海洋”的课程设置中尽可能地将概念化的专业意识转化为经验性的问题意识,从学科视野自觉转向理论反思;在教学上,从注重知识点的讲授转向思考点的聚焦。“精心布局、重点浇灌、一草一木、终成森林”,赵栋梁教授以精辟的16字概括了“大海洋”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架构。海洋文明与中国崛起到海洋的变迁、层化,从大气运动、大洋环流到海浪潮汐及海洋生物的讲述,“大海洋”课程设置力求深度与广度相结合,兼顾文科与理科的需要。

  “文明一定会战胜野蛮吗?”“海洋文明和大陆文明的划分过时了吗?” “中国需要彻底拥抱海洋文明吗?”“台风如何形成的?为何逆时针旋转?”“你相信有美人鱼吗?”……报告最后,赵栋梁老师通过展示课程中典型问题的设计,让听众直观体悟到如何将概念化的专业意识转化为经验性的问题意识,真正培养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文字:杨哲慧

图片:贾建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