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远讲座第二十七讲开讲 刘莘教授讲述人工智能时代的哲学反思

作者:陈雅灵来源:行远书院发布时间:2024-05-20点击数:11

518日上午,中国海洋大学行远书院行远讲座第二十七讲在崂山校区8101教室开讲。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刘莘,以“人工智能时代的哲学反思:笛卡尔测试与《三体》问题”为题,带领同学们从哲学的角度解读人类思维与人工智能。行远书院院长朱自强教授出席讲座,讲座由行远书院副院长徐德荣教授主持。

刘莘教授首先从哲学的“大哉问”出发介绍了哲学的起源,即“对存在之谜的根本惊奇”“理性精神的激发”“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思想自由的自我要求”。随后,刘莘教授引入哲学入门读物《苏菲的世界》中的内容,与同学们探讨独立思考的可能性。“现代哲学之父”笛卡尔认为感觉经验是不可靠的,他对世界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在怀疑世间万物时,笛卡尔发现,只有怀疑本身是不可怀疑的,“你越是怀疑自己正在思考,就越是确证自己正在思考”,而怀疑这个思想活动的主体,就是思考着的“我”。“我”对思维的怀疑确证了思维本身,“我”对“我”之存在的怀疑确证了“我”之存在,这就是笛卡尔提出的著名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笛卡尔思想的精髓在于,思想本身必须是绝对诚实的,思想的诚实与思想的真实是一体的。

刘莘教授强调,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认为一些事物的存在与思想无关,这种仅凭感觉和经验的常识世界观无法回答一些根本的哲学问题,也是笛卡尔所反对的。由于真或假是思维的专有属性,真实的存在一定是在思维中被恰当确认的存在。因此,刘莘教授认为“我思故我在”既强调了思维与存在的一体性,也代表了“思想之外无权威”的思想方法,这启发我们只应相信通过思想确定的事物,不应该人云亦云,不应该迷信社会的权威,甚至不应该迷信眼见为实。

基于上述观点,刘莘教授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方法论——笛卡尔测试。与从行为主义角度定义“智能”概念的图灵测试不同,笛卡尔测试是从思想内部出发,测试实验对象是否是一个思想者。如果一个物种能够从内心真正理解“我思故我在”,那么它就拥有人格,拥有思考的能力。

接下来,刘莘教授带领同学们回顾了著名科幻作品《三体》的重要情节和其中的哲学母题,并基于黑暗森林法则的逻辑推论,鼓励大家想象故事情节往其他发展方向的可能性。刘莘教授从哲学角度对《三体》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计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激发了同学们对人性、道德、文明等主题的深入思考。

讲座最后,刘莘教授对人工智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人工智能只有从内部真正理解了“我思故我在”才算真正觉醒。面对人工智能时代人类该何去何从的问题,刘莘教授指出,最重要的是确立主体性。不同于由算法导致的信息茧房,我们在阅读伟大的经典时会遇到强大而充满善意的否定性力量,正是这些否定性力量促进了主体意识的塑造,让我们对世界和自我意识有更加明晰的了解。

讲座的精彩内容引起了现场同学的浓厚兴趣和深刻思考。在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围绕人工智能与哲学等相关问题与刘莘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

刘莘教授作讲座

朱自强院长向刘莘教授赠送讲座纪念牌

师生合影留念


文字:陈雅灵

图片:路越  杨希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