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号,中国海洋大学行院书院行远讲座第三十一讲在崂山校区8101教室开讲。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外语教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夏登山与海大师生分享我国西部地区的语言生态情况、语言研究过程和发现,启发同学们进行学术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点明西部地区语言研究与实践在我国的重要性。行远书院副院长徐德荣教授主持讲座。
徐德荣副院长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夏教授首先说明了语言的当代价值与作用,他指出,当下语言发展仍处于“语言论”的转折阶段,作为哲学和人文科学研究的关键工具,语言的进步与突破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大语言模型的迅速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进入正题,夏教授从研究背景入手,通过对现实背景和学术背景的介绍,他指出南疆地区的基本情况、调查难度和研究潜力,强调了语言、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在研究前期调研后,他提出了之前西部地区语言研究存在多语问题关注不够和调查规模小这两个不足,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是此次研究的重点,也是喀什大学年轻教师团队的语言调研责任与挑战。
接着,在问题与方法方面,夏教授根据既有问题提出了“三个目标”,并着重讲述了研究方法的设计与实践过程。此次研究方法包含了数据搜集、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三种。对于问卷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夏教授讲道,为了克服南疆地区多语听、说、读、写能力发展不同步、部分问卷结果难以量化、交流障碍等实际问题,团队采取了语言能力分项调查、部分调查后进行小测验证、发动学生充当“信息搜集员”等措施。此外,夏教授还分享了一次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动的访谈见闻。
夏登山教授讲座
夏教授团队为了保证此次调研数据的真实性,他们选择当地居民作为调查目标,尤其重视春节期间返乡的务工人员,这些人员拥有多语言使用背景,是宝贵的研究对象。通过数据整理,夏教授的团队具体分析了不同年龄段人群掌握语言的情况,通过对比调研对象的收入状况,他们发现国语水平与收入成正相关,且年龄与国语水平对收入的交互影响不大。同时,他们通过调研得出国语水平与所从事职业有密切关系,国语水平较低的人群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中等水平或水平较高的人群则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为主。
夏教授指出近年来随着西部地区人民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对于国语的使用也不断增多。语言能力作为一种人力资本,对个体和社会意义重大,当下社会需要进行多语资源的调研,为保护国家战略性、区域社会性的语言服务。夏教授认为语言是文化的根源,语言认同会促进身份认同,进而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当下社会要端正对于语言的态度,思考语言发展所需解决的问题,缩小语言的代际差异,改善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
最后夏教授指出,西部地区是我国语言研究的资源宝库,要着力培养语言研究人才,以便更好服务西部语言发展。面对当前严峻的国际形势,新疆作为我国接壤邻国最多的省份,是我国语言安全的第一前线,语言学研究者要在这个首选阵地上做好学术报国、学术戍边。西部地区语言多样性的特点,使其成为建构和检验中国特色语言理论的试验场,夏教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在西部地区成立语言研究工作站,借助对语言的研究,在推动国家经济更好发展的同时,也丰富个体的思想和人生,完成作为一个学者的使命。
交流环节学生提问
在交流环节,同学们就“语言安全”的具体措施、不同年代的语言教育政策、本民族语言是否有被挤占现象等问题与夏教授进行探讨。夏登山教授运用其丰富的知识详细解答,从多个角度回答同学们的问题,引导同学们寻找学习语言的正确方法。
讲座后师生合影留念
文字:沈子苑 黄丁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