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晚,夜色如漆,繁星点点。青岛崂山区会场村迎来了40余名不速之客,他们在沙滩旁搭起帐篷,架好赤道仪、天文望远镜,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天文科普小课堂。

“冬季星空即将落下,春季星空正在冉冉升起”“这是‘火星合月’,那是礁湖星云与三叶星云”“猎户座、双子座、狮子座、天蝎座……”浩瀚星空下,迎着习习海风,中国海洋大学行远书院的同学们正在青年教师路越的指引下仰望星空之美,探索宇宙奥秘。

行远书院是中国海洋大学为推进通识教育改革,而重点打造的通识教育的实验区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特区”,时至今日,已走过了6年的风雨历程。从无到有,从单薄、匮乏一步步走向丰满、成熟,6年来,在这一“摸石头过河”的教改实践中,行远书院不走寻常路,实现了多个从“不可能”到“可能”的跨越,博雅教育的理念正在中国海大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滋养莘莘学子成长成才。

2015年5月14日,于志刚校长(右)、钱致榕先生共同为中国海洋大学行远书院揭牌(摄影:冯文波)

一所备受期待的书院

行远书院是中国海洋大学近百年办学史上创建的第一所书院,“行远”二字正是取自该校“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校训,寓意之深,期望之大。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是任何一所大学都要考虑的问题。

21世纪初,中国海洋大学提出了“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把做人的教育和做事的教育相互渗透、和谐地统一起来,希望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优秀人才。“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和它应该取得的成绩,和大家的期望相比,还有非常大的提高和发展的空间”,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说。

201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于志刚与美籍物理学家、香港科技大学创校学术副校长钱致榕相遇并被他倡导的“博雅教育”理念所吸引。“‘博’即广博的知识、视野和胸襟;‘雅’即认真的态度、高尚的品位。”钱致榕说。打造“厚基础”的自学根基,提升“宽口径”的从业能力,以及养成“深识见”的思维自省,这与中国海大“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既能登高望远,也能探幽入微的能力异曲同工。

一致的认识、共同的心声成为书院建设的坚实思想基础。

2015年5月13日,钱致榕正式成为了一名中国海大人,受聘担任中国海洋大学顾问和行远书院院长。

钱致榕学识渊博、履历丰富、视野高远,他不仅长期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从事物理学教学、高能物理实验研究,还参与了南京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以及香港科技大学的创办。2009年,又在台湾政治大学创办博雅书院,担任总导师,推动和实践博雅教育。为了让博雅教育的理念发扬光大,培养更多文理兼备、关怀社会的复合型人才,年逾古稀的他再一次展示了自己的胆识与魄力。

行远书院从人类寿命越来越长和经济社会结构不断调整变化着眼,思考当下教育在未来人才培养方面的缺陷。“必须从学生未来的需求开始思考,思考我们开什么课,可以帮助学生未来50年不断地自学、不断地找到工作、不断地保持自己和社会发展不脱节。”钱致榕说,“我们没办法预测20年后需要什么知识,因为那时候的知识如今还在研发中,唯一的办法只有给学生打基础,开‘大口径’,不会轻易落伍的课,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及习惯,这就是博雅教育。博雅教育的目的是给学生非常广博的知识、非常开阔的胸襟和非常宏观的视野。”

“无论是办公场所的选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反复推敲与制定,优质师资的遴选与配备,还是为满足跨专业集中住宿所需学生宿舍的调配,以及双学院管理流程衔接等等,学校各部门密切配合,一路绿灯支持行远书院的探索和实践。”行远书院一路走来的亲历者、执行院长修斌如是说。

“这所凝聚着学校殷殷期望和钱先生的理念和心血的书院,就像一棵小树苗,今天正式在我们这个美丽的校园中扎下了根。我们把它定位为通识教育的实验区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特区’,希望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符合中国自身实际,能够更好地来实施通识教育,培养未来栋梁之材的新路径。”揭牌仪式上,于志刚对书院给予厚望。

行远书院学子在日常物理实验课上(摄影:路越)

课程要一门一门建设,人才要一个一个培养

第零期13人,第一期27人,第二期26人……6年来,行远书院一共招收了七期总计255名学生。“海大创办行远书院,这是一个细水长流、百年树人的计划。人才要一个一个地培养,循序渐进,不可急功近利。”钱致榕说。

为了确保生源质量,在招生选拔上,行远书院有一套严苛而规范的流程。“自愿报名、材料审核、笔试、面试,面试又划分为无领导小组讨论和评委面试两个环节。面试通过后,还要参加为期一周的暑期集训,集训通过后正式录取。”修斌说,“之所以是如此严苛复杂的程序,我们的出发点是选出真正认同博雅教育理念,愿意好好学、愿意为未来奋斗的学生。”

“第一期,面向2015级新生,共拟招收30余人。当时我觉得很厉害,加入书院,就是从3000多人中脱颖而出,可谓是真正的百里挑一。”第一期学生张子琰对入选行远书院时的那份激动与自豪记忆犹新。

为了培育出能适应未来30至50年社会需求的“博雅”人才,让“博雅”推动终身学习,以应对瞬息万变的未来。行远书院开设了《大学之道》《宇宙大历史》《日常物理》《世界文明史》《全球化与人类社会》《数学、天文与物理》《大海洋》《行远专题》8门课程,形成了一整套“文理融通、大口径、高要求”的核心课程体系,用以培育古今贯通、中西荟萃、文理兼备的人才。

在行远书院众学子眼中,钱致榕不仅是他们的院长,还是《宇宙大历史》这一课程的主讲教师。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课堂上,钱致榕带领学生以自我审视的视角,探讨宇宙138亿年的演化及人类上百万年的发展,并把数学、物理等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与人类社会文明的最新成果融合进来,培育学生的大气象、大情怀和大格局。

“在大学任教的第33个年头,在行远书院钱致榕院长的感召下,我第一次承担了《大学之道》这门对我而言是真正意义的通识课,将以往我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第一次付诸了实践。”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朱自强为钱致榕的真诚与执著所打动,欣然授课,从“何为大学、知识、知识分子”的问题切入,激发行远学子的问题意识,培养大家的社会责任感。在讲授《大学之道》这门课的过程中,朱自强也遇到了很多心不能及、力所难逮的困难。“所以,我第一次在整整半年时间里,除了做已经安排的工作,其他时间,包括在候机室,在机舱里,在高铁上,在会议的间歇,都在紧张地备课。”朱自强说,当第一轮课程结束时,那种如释重负之后的成就感至今还记忆犹新。

学生毕业时,带不走或者闲置的自行车、电动车成为“长眠”校园的“僵尸车”,既影响校园秩序和环境,也挤占公共空间资源。在2019年、2020年秋季学期的《行远专题》课上,行远学子认真思考,积极研讨,形成了一整套整治校园“僵尸车”的方案,被学校相关部门采纳,成为运用课堂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典范。“《行远专题》这门课被称为‘拱心石’,一般放在书院教学的最后一门,由学生自主选择专题题目,侧重锻炼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任课教师钟月岑教授说。

2020年11月,《宇宙大历史》《日常物理》2门课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行远讲座、博雅讲坛是书院在课程教学之外精心打造的品牌育人模式,主讲人皆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名师大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朱云汉讲全球化与世界秩序重构、美国工程院院士黄锷谈地球气象史、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谈大科学装置、温铁军教授讲述全球化危机与中国生态文明、周立教授谈城乡一体化、孙智彬教授讲述三星堆与金沙遗址……截至目前,行远讲座已开设21讲,博雅讲坛已举办11讲,为行远学子创造了一次次与名师面对面的机会。近年来,受疫情影响,邀请名师到校举办线下讲座受限,书院又开设了“行远在线”,通过观看名家视频的形式,进行反思讨论,启迪智慧。

行远书院学子在婺源参加田间劳作(摄影:路越)

行远兴衰,责任在我

4月18日晚,行远书院N241教室,一场《日常物理》的月考正在进行,黑板上写着“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同学们埋头作答,却不见监考老师的身影。原来,这是行远书院一贯倡导的“荣誉不监考”制度,以此教诲学生为人坦荡,诚信应考,树立荣誉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走进行远书院,映入眼帘的是墙壁上的《礼运大同篇》,每一个行经于此的人都会被这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感染,何况是每天求学于此的行远学子。

荣誉、知识、关怀是行远书院的核心价值。“荣誉是做人之本,书院希望用发自内心深处的荣誉感激发同学树立高标准的自我定位和自我期许。”钱致榕说。

为了确保“荣誉自主”的精神在行远书院成为一种文化和风气,书院创造性地提出了“行政-教学-管理”三结合的管理制度。书院办公室的每一位年轻教师,除了开展日常的行政工作以外,都要全程听课,担任课程助教,通过学习上的接触,真正融入学生,了解学生,从而更好地开展学生服务与管理工作。每个月,钱致榕和全体年轻教师都会坐下来集中研讨博雅教育的理念,分析书院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确保博雅教育的理念和荣誉育人的精神在书院得到充分贯彻,促进每一位师生都能不断地学习成长。

在行远书院人人都是主人,学习、生活、管理大都依靠学生的独立、自主和自觉。

“3+1+2+3”课程模式和“二级助教”制度是行远书院教学的首创。在这一独特的课程模式下,学生要课前预习3小时,课上讨论1小时,聆听教师授课2小时,课后反思和完成作业3小时。每门课程除了有书院秘书担任的大助教之外,还会在学生中间选出多个“小助教”,小助教负责组织本小组的学生进行课上讨论,课后答疑,督促作业完成,协助老师对作业进行批改等。既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有效互动,也促进了共同学习、相互提高。“通过组建自治会及担任小助教,我们秉承荣誉精神,不断挑战自我,在一步一步、稳打稳扎的前行中,我们学会了选择。”第零期学生崔晓宇在结业典礼上如是说。

“跨专业集中住宿”“行远团膳”“院长下午茶”“新生暑期训练营”……行远书院鼓励学生自我管理,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明确自我定位,在实践中不断培养聆听、表达和思辨的能力,以期达到自主学习,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暑期将至,路越和他的同事们正在为学生赴江西婺源的社会实践活动做准备。2017年,在钱致榕的倡议下,在江西正博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江的大力支持下,双方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每年暑假,行远书院的师生们都会前往婺源,在工厂里做工,在小学支教,到敬老院开展义工服务,走进田间地头,亲身体验耕耘、播种的艰辛与快乐,走街串巷地搞调研,察实情、访民意,并尝试思考破解难题之道。

“两岸三校交流”也是行远书院在课堂教学之外开展的交流互访活动。行远书院与台湾政治大学博雅书院、西安交通大学启德书院约定,每年在台北、西安、青岛三地开展师生交流互访活动。在两岸三校的巡回考察、交流中,设计了“课程体验”“交叉分组”“城市探索”“导生团膳”“每日反思”和“三校联合成果发表”等丰富多彩的环节,在朝夕相处中,实现海峡两岸、东西部、沿海与内陆三校师生的思维碰撞与深度交流。

学生身着正装,接受校长和院长颁发结业证书、佩戴徽章,颁发院长奖、博雅奖,合唱《青青校树》致敬恩师……一年一度的行远书院结业典礼,满满的仪式感和荣誉感令行远学子倍感自豪。

“行远兴衰,责任在我”是行远书院每一个人都耳熟能详的话。“每个行远人必须抱持这样的胸襟和情怀,行远的传统才能建立起来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钱致榕说。

于志刚校长(中)、钱致榕院长(左)和李巍然副校长为结业学生颁发证书(摄影:路越)

走深走实,行稳致远

“愿君细究何处来,愿君敢为天下先。”“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勿忘初心,方得始终。”“坚持理想,永不放弃。”结业典礼上,钱致榕深情寄语行远学子。

历经两年博雅教育的熏陶,钱致榕希望行远学子结业后能够将在书院学到的宏观视野、自学能力和团队精神带到各个专业去,做各个班级的“领头羊”。“在书院的时候,你们有‘只要有我们,行远没问题’的决心;回到各自专业后,你们必须要有‘只要有行远,海大没问题’的决心,那将是行远书院对中国海大的贡献。”钱致榕说。

近年来,在中国海洋大学,行远书院的示范带动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借鉴行远书院这一“点”的经验,学校在高质量通识课程建设和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方面已全“面”铺开。“我们设计了从‘点’和‘面’两个方面着力,并逐步实现‘点面结合、耦合互动’的方案,即‘通识教育再起航’计划。”于志刚说,行远书院便是先行先试的“点”,所谓“面”,就是成立通识教育中心。

2017年5月4日,中国海洋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正式成立。“行远经验”不断散播开花,高质量的通识教育逐步惠及更多学子。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六年砥砺,栉风沐雨,行远书院这棵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苗正一步一步健康地不断成长壮大。

“我们是老师们播下的种子,在书院这温暖的泥土里生根发芽,终有一日我们能长成参天大树,给更多人带去真的、善的、美的东西。”第零期学生朱芮在结业时写下自己的心声。

中国科学报